2017年12月22日下午,上海廣播電視臺新聞主播、全國新聞主持人金話筒獎得主何婕女士為華育師生們帶來了“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從文物看世界史”的專題講座,這同時也是華育十八位特聘教授開啟的系列講座的第二講。
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套文物,因為其獨特的講述歷史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視角來遨游世界歷史,彰顯了“以物述史”的獨特魅力。何婕女士精選了百物展中的近三分之一作品,帶領師生們回溯了200萬年來的世界人類史。
何婕女士首先介紹了被譽為鎮館之寶的古埃及佘盆梅海特木棺。令人稱奇的是,這副棺木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可以想見,在公元前600年,不同地區間的貿易往來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交往中的重要方式。
接下來,何女士詳細介紹了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展品——奧杜威砍砸器。奧杜威砍砸器距今已有約200萬年的歷史,是舊石器時代由人類自覺制作的代表性器物。同樣出自于奧杜威峽谷的奧杜威手斧則是一把有著非常漂亮的灰綠色的淚滴狀的斧子。石斧與砍砸器的最大不同在于,石斧是人類長時間精心設計和技術的成果。令人感嘆的是,從磨制砍砸器到制作石斧,我們的遠祖走過了80萬年的漫漫長路。
漫溯人類歷史的源頭后,何女士又帶領大家打開了人類文明的浩瀚卷軸,從人類出走非洲、亞歐同源同祖、古代生活與享樂,到顏值最高的奧古斯都頭像、最呆萌的劉易斯棋子、科技含金量最高的希伯來星盤,以及最具創意的第一百零一件上海展品——二維碼。師生們在短短的100分鐘內,仿佛穿越了橫跨百萬年的浩瀚星海。文物作為刻錄、保留人類生命歷程的重要憑證,是我們窺視祖先生活的透視口。而透過物品講述歷史的迷人之處就在于,我們可以以想象構建畫面如若置身其中,獲得專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體驗。
文化的賡續的煥新從來都是要依托于不同民族的智慧碰撞,而能存留至今并發人深省的文物遺存則都獨具本民族特色。因此,何婕女士勸勉華育學子,不但要了解歷史,更要放眼未來,在人工智能時代做出積極的嘗試與探索,爭做新時期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