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在昨天的開學典禮上,李校長寄語每一位華育學子: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家國情懷。而華育中學從1999年創辦之初,就定位于“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奠定早期基礎”。這個“早期基礎”就應該包含了“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家國情懷是幾千年來扎根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都是家國情懷的不同時代表征。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同志勉勵青年人: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端正志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今中國正奮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我們同學要樹立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重任。
就在前天,9月1日,廈門大學針對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兩件事情進行了通報。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周運中以“東海道子”的網名在網上發表錯誤言論,歪曲歷史事實,損害黨和國家形象,傷害國人感情,逾越師德師風底線,被學校解除聘用關系。“精日分子”、博士生田佳良在網絡上公開侮辱全體中國人、不承認自己中國人身份,被開除黨籍、開除學籍。這兩起事件表明,不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哪怕具備再高的學歷,也必將被社會主流所拋棄。在現實生活中、網絡上,仍有很多“精神日本人”、以及所謂“公知”,惡意抨擊國家政策、詆毀中國人形象,我們同學要遠離這些陷阱。誠然,現在的中國,有著許多不足,但這不正是時代所賦予我們的責任么?不正是每一個中國人為之努力的方向么?“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 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毛澤東“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壯志豪情,到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為民情深,有識之士常懷憂國之心、復興之志。再看當今,一次“中興事件”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核心技術不足之痛,但又豈止是芯片?暑期票房冠軍《我不是藥神》為什么這么火?它所引申出的民生問題不正體現出我國在制藥領域的不足么?發動機、半導體、工業控制、空間機器人、特殊材料等,有太多核心技術被他國控制,當然,很多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這一點,比如芯片方面,華為的麒麟芯片已經初露鋒芒,馬云創立達摩院也在加緊攻克這一難關,包括格力等一批有前瞻的企業都在為之努力。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核心技術會像高鐵、核電等一樣成為我國的驕傲,更希望看到將來在這些涉及國家戰略的核心技術中能有我們華育學子的身影,每一個具有家國情懷、身負強烈責任感的華育學子都要有這樣的志向與目標。
想起前一段時間看到的紀念某科大少年班成立四十周年的文章,文章羅列了少年班的斐然成就,其中一條讓人心情復雜,超過半數的畢業生選擇留在了國外任教、定居甚至改換國籍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唐盛昌先生對星河灣學生提出:“要出得去回得來”,我想正是看到了這種現象后的深思。我們在場的很多同學將來可能會選擇出國留學,但無論身在何處,希望家國情懷始終在心中,始終記得自己的根在中華,要為中華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給現代人的生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舊有的知識體系已經很難滿足當下時代的需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見識。一個人的眼界決定著他未來的境界,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大潮下,青少年一代要想為自己搏出一片天地,更需要從小就擁有更廣闊的眼界,用國際化視野去審視這個世界。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現在仍舊不過時。我們同學要打開眼光看世界,學習之余多關注國內國際大事,多思考將來發展方向,出國旅游時也多觀察各國風情、人文、社會制度等,讓自己的知識多元化,見識更廣闊,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
在我國企業的發展中,有諸多因缺乏國際視野而失敗的例子。比如當年中國摩托車產業在越南將市場占有率超過96%的日本企業打敗,一度中國造摩托車在越南占到80%以上市場,但當時企業缺乏國際視野,接著下來陷入價格戰的內耗忽略了品質的提升,導致幾年后日本企業卷土重來,如今中國造摩托車在越南已經快銷聲匿跡。可見,寬廣的國際視野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對于國家、對于每一個立志成功的人都非常重要。我們要在國際視野下理解當今中國遇到的問題與政策,比如中美貿易戰,比如美澳日針對華為中興的禁入政策,比如“一帶一路”的政治意義等,要努力了解中國、了解世界,打開心胸打開眼界。
最后,用李校長昨天開學典禮上的一段話結束我今天的演講:華育希望每一位學生都有這樣的使命感,無論是站在怎樣的人生舞臺,既要放得開,有國際視野,又要守得住,有家國情懷。華育學子要懂得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要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