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學期好!
華育中學傳統的德育課堂“國旗下演講”因為新冠疫情暫停了半年,從本學期開始,又與大家見面了。
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做有學術研究與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在開學典禮上,李校長做了華育學生要為學校成為一流學術型、創新型初中而努力拼搏的致辭。我們定義的一流學術型、創新型初中,就是通過學校、教師、學生一系列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在關注每個學生的學業基礎、個性潛質、愛好追求的基礎上,展開學術交流和多樣創新。我想這最終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華育中學當下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更加是華育有這樣的責任和使命感,從初中階段就開始儲備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并期待將來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
對同學們而言,從當下講,需要你們努力學習知識,探求真理,并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從而進入更高一個層面的知識學習和問題解決的通道。從未來講,需要你們作為創新人才立足于大量的基礎性研究,通過創新意識和進行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實踐,從而推動我們社會的進步。
比如,目前火熱的5G,而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的一位教授的一篇數學基礎論文,而十年后變成全世界的5G熊熊大火蔓延之勢不可阻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蘇聯科學家彼得·烏菲姆采夫發表的一篇鉆石切面可以散射無線電波的論文,20年后美國根據此論文表述的技術原理,造出了世界首款F22隱形飛機;我國吳仲華院士于上世紀50年代初創造性地建立了葉輪機械三元流基本方程組的“吳氏通用理論”,至今仍然在國內外航空發動機和其他葉輪機械的研制中,不斷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化學的分子科學進步,人類合成材料可能由計算機進行分子編輯來完成,這也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技術革新和發展。
今天我們來談建構學術型和創新型的學校特別有意義。創新這個詞時常在耳畔響起,從創新型國家到創新型社會,從創新型大學到創新型企業,似乎在我們周圍處處都在創新,處處都能創新。但是,創新的源泉和推動力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基礎研究,包括基礎數學研究,基礎材料學研究,基礎分子學研究等,這方面我們不是做了很多,而是做的太少了,只有少量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基礎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培養大量優秀人才,來不得半點浮夸之風,必須腳踏實地。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能打出幾張閃亮的國家名片,包括時速350千米且里程達3.5萬公里占世界60%的高鐵;被稱為基建狂魔的造橋技術,世界大橋前10名中國獨占8個,堪稱世界“橋梁博物館”;近幾年無紙化貨幣流通和電商的風生水起。但是同學們可知道被稱為工業心臟的芯片我國每年進口為3000億美元,超過石油進口額,且高端芯片無法國產。你們是否還知道90年代后期日本在美國制裁下,轉型到半導體材料的基礎性研究,而今站在了材料半導體這一食物鏈的頂端,尤其在硅晶圓、光刻膠、模壓樹脂等重要原材料上起到絕對的領導作用和壟斷地位。
同學們,作為初中的你們,目前的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將來的研究方向也不太成熟,但是通過學校新的發展規劃,相信能助力你們認清自己的發展基礎,堅定自己的發展追求,突破自己的發展高度。做有學術研究與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最后我想說,既然孔子的儒學能在中國存在幾千年,點燃了當時的哲學、文化、創造之火;文藝復興能重新燃起歐洲中世紀黑暗之后的文明之火,牛頓能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并造就了現代工程之火;特斯拉的交流電、飛機、汽車等創新之火,在美國大地上能熊熊燃燒了100多年后,成為現在整個世界的科技領導者。
那么肩負未來開拓者的你們,從現在起,不妨在學校構建一流學術型、創新型初中的同時,思考自身發展、學校文化、未來趨勢和國家需要。二十年后,用你們的筆,用你們的學問、用你們的思想,用你們研究出的理論與技術成果,引領社會前進,為祖國的進步助力,為祖國強大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