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數學在古代兩個神奇工程中的應用
講座老師:華育中學數學老師 王江
講座時間:2012年3月21日下午1:20 - 2:00
講座地點:公共教室A103
【講座內容簡介】
本文詳細介紹了兩位古代數學家分別完成的兩項奇跡工程——2500多年前的歐帕里斯諾隧道和2200多年前的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周長。歐帕里斯諾所挖的隧道是從一座山的兩端同時掘進,挖出一條筆直的隧道,歐帕里斯諾在設計和施工中,解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保證兩個工程隊精確無誤地在山體中間會合,不然,整個工程將事倍功半。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的周長沒有大動干戈,只是找了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在夏至日,通過一個容易操作的測量和他的推算,得出了一個精度相當高的地球周長。他們兩人完成當時的這兩個奇跡,分別運用了幾何中相似三角形的簡單原理和圓的弧長和圓心角的基本知識。
關鍵詞:歐帕里斯諾,穿山隧道,埃拉托色尼,地球周長,相似三角形。
參考文獻:
[1] Tom M. Apostol,《The Tunnel of Samos》,《Engineering & Science》No.1,2004。
[2] 汪曉勤.數學史課件.2008.
【聽后感】
講座講述了在2500多年前的歐帕里斯諾,從一座山的兩端同時掘進,挖出一條筆直的隧道并保證兩個工程隊精準無確的在山體中會合。以及2200多年前的埃拉托色尼測地球周長的兩個神奇工程。而他們所用的原理僅是相似三角形和圓的弧長、圓角心的基本知識。縱觀世界,世界上許多成功例子的背后總離不開一個想法。因此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只有敢于想象,進行一系列的假設與推理才能創造奇跡。這兩個人的邏輯思維模式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14屆 董洋)
第七周周三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前去聽了王江老師舉辦的講座《數學在古代兩個神奇工程中的應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古人是如何讓分別從山兩頭挖隧道的兩支工程隊在山中精確地對接?古代科學家是怎樣測量地球子午線周長的?隨著王江老師生動的講述,這些問題都在我的腦海中一一解開,原來在這些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都蘊藏著數學的原理。從這些巨大的工程中,我也體會到了數學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數學和這些科學家們善于思考的頭腦,這些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和勾股定理等的發現,都是我國古代數學的杰出成就。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延續我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14屆 范君)
這次講座由王江老師主講,以具體形象的示意圖,為我們揭示了數學在古代的兩個神奇工程的應用。講座分別講述了:在2500多年前,歐帕里斯諾率人運用了幾何相似三角形原理從一座山的兩端同時掘進, 挖出一條筆直的隧道, 并使兩個工程隊精準無確的在山體中會和;還有2200多年前的埃拉托色尼用圓的弧長、圓角心測出了地球周長,數值與如今用先進設備所測出的所差無幾。聽完這次講座,我深有感觸,明白了只要敢想,敢做,敢嘗試,多思考,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14屆 陳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