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的第8、第9節活動課上,參加“身邊的科學實驗”小組的同學一起參觀了長橋水廠,了解自來水的生產流程。
長橋水廠始建于1959年,其供水范圍主要是徐匯區、長寧區的全部地區,以及普陀區、靜安區、盧灣區(現已劃入黃浦區)、閔行區的部分地區,服務人口約350萬人。長橋水廠目前的供水能力是140萬m3/天,相當于每秒有16.2m3自來水送進了上述地區的家家戶戶,是遠東地區最大的自來水廠。
長橋水廠的水源為長江青草沙水庫的長江原水,通過泵房壓送到折板反應池,與實現調制好的混凝劑與消毒劑混合后進行反應,在折板反應池中進行絮凝。折板的主要作用是讓水形成層流狀態。之后,水流入沉淀池。沉淀池是又窄又長的幾個池子,水在其中定向流動。每個池子配有一臺抽泥機。長橋水廠有8個沉淀池,每天開啟一臺抽泥機。抽泥機的一端伸到池子底部,抽取池底的濁水,再通過管子從另一端排出。抽泥機在沉淀池上以很慢的速度來回抽泥。在沉淀池的出水處,水被分割成幾條更窄的水流,通過隔板上方的小孔,水體上層的上清液通過閘門流出。為了實時監控水質及防止二次污染,長橋水廠使用全自動在線監測儀表。然后,上清液流入V型濾池。V型濾池底部鋪有石英砂,水從上向下過濾,流入地下的水庫。滬語“沙濾水”就由此而來。由于石英砂的縫隙會被雜質堵塞,所以V型濾池每48小時要進行一次氣水反沖洗。水庫是一段非常長的蛇形管道,使得庫內的自來水永久在流動。最后自來水從水庫中被送到泵房,再次加壓,于是清澈的自來水通過城市水網流入千家萬戶。
通過這次參觀,我們了解了自來水的凈化過程。水廠如此重視自來水凈化中的每一個細節,讓我們用上放心水。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做到重視每一個細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