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教師]華育中學歷史教師 曹玉婷
[講座時間]2012年11月21日下午1:20-2:00
[講座地點]公共教室B203
[講座簡介]
一、佛教
佛教標志性的建筑大多包括寺廟和佛塔。
寺廟的主要建筑是佛殿,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配殿等。在東方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建筑學層面。塔承載了東方的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東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佛塔主要有八角密檐塔、金剛寶座塔、覆缽塔等
二、基督教
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鄉(xiāng)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
歐洲的教堂大致分為三種建筑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和巴洛克風格。
三、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主要標志性建筑是仿造東正教圣智慧大教堂的清真寺,外加其圓頂上的新月標志及其四角的呼叫塔。清真寺的主體是禮拜大殿,方向朝向麥加。較大的清真寺還有宣禮塔。塔頂呈尖形,故稱尖塔。一般大清真寺有1——4尖塔。最多的麥加圣寺有7塔。在公元700多年發(fā)展出了穹頂建筑。
[聽后感]
星期三,我聽了講座《三大宗教的建筑》,這讓我受益匪淺。首先,老師介紹了佛教的建筑,其中主要講了一個完整寺廟的構(gòu)成。如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等。令人驚奇的是,世博會的印度館與以前印度佛教的寺廟一模一樣。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基督教的建筑更是讓我感慨萬千。它的建筑風格是哥特式。著名的米蘭大教堂就是歌特式的,耗時幾百年才建成。它擁有130多座尖塔,每座尖塔猶如即將插入云霄的山峰。它讓我不得不佩服建造者的鬼斧神工。我認為,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建造出更多美麗的建筑,供后人欣賞。(16屆 單思聰)
11月21日,我有幸爭取到了這次關(guān)于三大宗教建筑的講座的講座票,讓我獲益不小。這是一場生動,很長知識的講座,它向我展現(xiàn)了各大宗教建筑的特點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關(guān)于基督教建筑的講說。曹老師不僅耐心介紹,還配上了許多精美的圖片,使我明白了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教堂的特點,尤其說到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有著135個大小尖塔的米蘭大教堂時,我們大家都驚訝得目瞪口呆。40分鐘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可我仍然意猶未竟,陶醉于其中。感謝曹老師,給我們帶來這么一場有趣的講座,使我們增長了不少知識,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使我們的學習生活增添了光彩。(16屆 吳立舟)
本周三我參加了講座《三大宗教的建筑》,令我很長知識。比如說,我本來以為佛塔就像我們“大雁塔”的造型,原來還有一種佛塔叫“覆缽塔”。而中國寺院的結(jié)構(gòu)、造型、佛塔都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結(jié)晶。通過這次講座,我才真正了解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筑。講座除了糾正了我們關(guān)于不同風格建筑的一些認識誤區(qū)外,還交給了我們一些聞所未聞的知識。聽了講座,我才對“三大宗教的建筑”有了一個比較清除的認識,令我受益匪淺。(16屆 范宜正)
本周,我參加了我校曹玉婷老師的講座——《三大宗教的建筑》,使得我增長了關(guān)于宗教與建筑方面的課外知識。講座介紹了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建筑風格。最后,介紹了上海本地的一些著名的宗教建筑。我覺得,這些建筑非常雄偉,金碧輝煌。這次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是一次很長知識、很有意義的講座。(16屆 王和程)
今天,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世界三大宗教建筑的特色,讓我對宗教的建筑和理念有所了解。以亞洲的印度為發(fā)祥地的佛教,它的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歐美人士較多信仰基督教,它則是以教堂特色最為明顯,在建筑的突出部位一般有個十字。基督教的建筑分為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其中尤以哥特式建筑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哥特式從羅馬式教堂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擺脫了羅馬式的沉重而向輕巧、雅致的方向發(fā)展,有種靈魂騰躍的升華感。其代表有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和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東正教的建筑特色以拜占庭式為主,前面四座小塔,教堂的堂頂恰似一個大大的“洋蔥頭”。宗教的建筑不同風格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16屆 陸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