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國味道
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端午——中國味道。
轉眼間又是一年6月。百花爭艷的時節已過,身邊展現著綠樹成蔭。也許早在兩千多年前,尚處于戰國時期的中國,就已經呈現出這樣的景象。粽子飄香,龍舟上吶喊陣陣,不知不覺中端午悄悄到來。
“五色新絲纏角粽”,這是歐陽修筆下的風采;而在蘇軾豪邁的風格里,端午節又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的才情。在中國遼闊的疆土上,各個地域不同的習俗交織成各具特色的端午。也許各地流傳的故事不同,但大家都是在慶祝,在紀念。
所有人都會記得這個節日的起源。相傳端午是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忌日。而粽子是百姓為了不讓魚兒咬噬這位偉人的身體。當慘遭他人排擠,眼見報國無門,他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之后,投入汨羅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那難酬的壯志,也為對國家、百姓的無處訴說的擔憂。
幾千年后,我們合家團聚,輕輕揭開墨綠色的包裹著粽子的艾草,品嘗著那晶瑩剔透的糯米包裹著的甜或咸時,還會時常想起那段動人心扉的傳說,想起江邊曾有一個孤高而憂愁的身影。這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情結,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的民族都不會體會到的。就像想到賽龍舟,眼前一定會浮現出這樣一幅景象:一個大紅色的威風凜凜的船身,載著許多那樣鮮活、那樣蓬勃的生命,帶著朝氣,帶著期許,迎著口號、河岸邊的吶喊沖向終點——那是他們心目中勝利的彼岸,帶著濃濃的中國味道。
有很多很多數不清的事情都會給我們炎黃子孫帶來這樣溫暖而熟悉的感覺,好像是與生俱來,或者,不如說,是因為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印記,從不知何時起便一脈相承。中華文明是古老而璀璨的。每一個節日,能夠保留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意義,是文化的積淀,帶著或美麗或哀傷卻都同等令人震撼的傳說,讓我們了解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深處的期許與愿望,感受到最樸素卻又最殷切的祝福。當心心相通,現代的我們,體會到的是靈魂上的一種對于親情,對于溫暖的渴求,被濃重的傳統包圍時的一種幸福與歸屬感。人人都會記得,每年春節時,人再多、再擠,也有千千萬萬天南地北的游子背著大包小包隨著人流擁上火車,帶著疲憊卻又欣喜的笑,踏上回家的路。而翻開日歷,目光會定格在那雨紛紛的清明,去祭祀懷念已經逝去卻又不曾走遠的祖先;會回憶起遍插茱萸的重陽,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登上高山時的快樂;會聯想到“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兒時的兔子燈一閃一閃,仍然在心間向前走著,走著……
有懷念,有期盼,但永遠充滿希望,這種感情是一個民族最美的地方。不必“每逢佳節”,只需想起某個情景,心里便漾起一陣思念,以及小小的甜蜜,這種精神上的樂與美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周國平曾說,“靈魂是一個游子”,那民族的節日,家的光亮也許就是它的歸宿。時代在發展,當一切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先進而又快速,驀然回首,你發現還有一個地方很古典,很緩慢,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因為時間的洗禮而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這就是時至今日,我們還要在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在春節齊聚一堂,在中秋賞那夜空中的一輪明月的意義。其中,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不知多少代人的心情。
如果能夠好好體會,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熟知的節日,不僅僅代表著假期,而是有著更深的意義。今年端午,好好品味,也許我們都會感受到其中隱藏著的中國味道。